上一页:【黔图讲坛】文学经典与我们生命的真实关联 ——曹禺名剧《雷雨》的多学科解读
下一页:活动预告 | 阅见阳明:品读南庵次韵,拼搭甲秀风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活”的显现,它承载着历史记忆,通过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文化纽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记录、收集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2015年,我国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至2025年,这项记录工程已推进十年,从最初的“抢救性”转向“常态化”。这十年间,文化和旅游部已支持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
为全面回顾、总结这十年的工作历程,展示丰硕成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国家图书馆共同主办,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级各类图书馆联合主办的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已正式启动。贵州省图书馆作为联办单位将于9月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线上线下联映,宣传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
此次展映月共展出44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优秀成果。展映视频介绍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非遗项目相关知识。其中贵州省有4项,分别为:侗族大歌、安顺地戏、枫香印染技艺、农历二十四节气。
展映共七场,每周三发布本周的影片清单及报名方式,因场地有限,每场展映限20人(年龄为14周岁及以上)报名,每场展映报名并签到可领取纪念品一份。
展映月第二周
展映时间:详见场次及内容表格
展映地点:贵州省图书馆北馆(观山湖区林城东路)二楼影像室
展映场次及内容:
时间 | 展映内容 | 传承人 | |
2025.9.13 星期六 第三场 | 13:00-16:00 | 新昌调腔 | 吕月明 |
花鼓灯(蚌埠花鼓灯) | 娄楼 | ||
徽剧 | 李龙斌 | ||
五祖拳 | 周昆民 | ||
秧歌(海阳大秧歌) | 盛玉宾 | ||
茂腔 | 夏美华 |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展映第三场 报名二维码
时间 | 展映内容 | 传承人 | |
2025.9.14 星期天 第四场 | 13:00-16:00 | 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 | 张效东 |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 陈正雷 | ||
都镇湾故事 | 刘为芬 | ||
土家族打溜子 | 杨文明 | ||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 麻茂庭 | ||
十番音乐(佛山十番) | 何汉沛 |
2025年9月14日 星期天 展映第四场 报名二维码
吕月明,1940年出生,男,汉族,浙江省新昌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昌调腔代表性传承人。1957年考入首届新昌调腔艺训班,师从老艺人王依凯和潘永乾,学习司鼓。进入剧团后担任乐队组长,同时兼调腔剧目唱腔记谱及刻印工作,后任作曲。司鼓时节奏准确严谨,文戏稳而不温,舒展细腻;武戏强而不火,洒脱明快。作曲能准确体现调腔剧种特征,在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过程中,注重返本开新,创作出新的唱段。1988年,参与编撰《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完成了五卷《调腔音乐集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培养了邢奏滨、张樟海、吕黎明、叶佳乐等学生,为新昌调腔音乐培养了新的传承力量。
娄楼,1945年出生,女,汉族,安徽省蚌埠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1962年进入蚌埠市文工团,师从花鼓灯老艺人冯国佩学习花鼓灯,全面掌握冯派“脚下溜、韵律强、身姿美、情感真、形态媚”的表演风格。同时也向陈敬之、郑九如等花鼓灯艺人学习,准确掌握“兰花”三大流派风格。在保持项目本真性的基础上,准确展现出“拧、倾”的体态和“溜、闪”的动律,突出舞蹈潜在的意味,强化体态动律的雕塑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典型动作,如抹翻扇、跳擦起步、拎盖翻扇、连环翻扇斜塔等。创作的一大批花鼓灯优秀作品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多年来在多所艺术院校、团体教授花鼓灯,培养了一大批传承人。
李龙斌,1956年出生,男,汉族,安徽合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剧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徽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龙斌早年曾师从安淑英、金鸿荣、章其祥、徐勤纳、曹尚礼等,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徽剧的表演技艺,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徽剧领军人物。其表演能准确地把握徽剧粗犷豪放、大起大落的草台神韵,在唱腔上既继承了传统又有自己的特色,被誉为“徽班传人”。代表作品有:《临江会》《吕布与貂蝉》等。
周昆民,1945年出生,男,汉族,福建省泉州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五祖拳师。1958年开始随父亲学习五祖拳,后进入泉州武术业余研究社深造,先后拜原泉州国术馆常驻拳师五祖拳教练戴火炎先生、原泉州国术馆六祖拳教练林祺燕先生为师,其间转益多师,掌握了五祖拳三大流派的风格特点,拳械兼备,体用结合,功法拳理自成体系。习武五十余年来,弟子及再传弟子上千人,遍布海内外。此外,还编著有《五祖拳辨》《五祖门研究》等,主持、组织多次国际五祖拳交流表演大会、东南亚武术会演等大型武术交流活动,事迹被收入《中国武术名人辞典》。
盛玉宾,1948年出生,男,汉族,山东省海阳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秧歌(海阳大秧歌)代表性传承人。19岁起师承本村秧歌艺人颜明玉学习海阳大秧歌中锢漏匠的表演,经过不断刻苦钻研,表演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幽默、风趣的风格。他扮演的古楼匠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动作柔韧夸张,沉重稳健的“提沉步”、灵活多变的“回身招扇”、大起大落的“三大步”都是他独创的表演技法。经其提炼加工后的表演动作,已成为海阳大秧歌锢漏匠表演的典范。1994年,参加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获“金玫瑰奖”。除积极参与各类演出、比赛外,还特别注重对秧歌新人的培养。
夏美华,1957年出生,女,汉族,山东省高密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茂腔代表性传承人。1971年考入高密县茂腔剧团,主攻旦角。悉心向茂腔老艺人学习,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独具风格的老旦唱腔功力。嗓音宽广洪亮,咬字清晰,表演细腻大气,把茂腔艺术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得观众喜爱。从艺以来主演了《寻儿记》《杨八姐游春》《盼儿记》《南京殿》等几十出大戏。2007年退休后,仍积极参加茂腔剧团演出,倾力培养青年演员,为茂腔的传承贡献力量。
张效东,1949年出生,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工艺美术大师。8岁跟随师父杨同科学习风筝制作技艺,杨家埠风筝扎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融入风筝扎制工艺,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更具动态的新式风筝,并借鉴年画、泥塑等的装饰美,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体系,促进了风筝制作的创新。作品参加国际风筝联合会等单位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多次夺得创新扎制金奖、银奖、铜奖等奖项。已授徒百余人。
陈正雷,1949年出生,男,汉族,河南省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是全面掌握陈式太极拳所有套路和器械的传人。8岁起随太极拳大师陈照丕、陈照奎学习家传拳术器械,研习拳理。内劲深厚,拳架舒展大方,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曾蝉联两届太极拳全国大赛冠军,获“剑桥世界杰出华人榜武术领域杰出华人”荣誉,并被列入《中国人物年鉴》。著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等。自1972年开始授艺,学生遍及世界各地。
刘为芬,1944年出生,女,土家族,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镇湾故事代表性传承人。都镇湾故事讲述者。最大的乐趣是劳作之余与乡邻相聚讲古说今。自幼受孙家香等众多故事家的影响,搜集整理故事十余本,能讲述民间故事四百余则。故事内容十分广泛,如天地、山川、河流的起源,名胜古迹和鬼狐精怪传说、动植物故事、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俗故事,以及呆女婿傻儿子、智慧女巧媳妇、革命战争故事等。2010年,在家中成立十五溪村故事讲堂,定期举办家庭故事会。2005年以来被都镇湾镇庄溪小学聘为校外辅导员,参加故事传承活动,受益学生三千余人,培养了大批青少年故事能手。
杨文明,1946年出生,男,土家族,湖南省龙山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打溜子代表性传承人。1960年考入龙山县剧团,既当演员又参加乐队训练,主要学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一直求艺于民间,几十年无间断。从1974年起,在田隆信老师的帮助下,打溜子演奏技艺更得到很大提高。2006年以来,与田隆信等人带着土家族打溜子先后参加中国民族歌舞盛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并赴台湾、澳门地区演出。致力于土家族打溜子的传承,在龙山县毕兹卡演艺公司传授的杨应杰、马军等青年艺徒都很出色,他们经常赴省、州参赛并多次获奖。
麻茂庭,1953年出生,男,苗族,湖南省凤凰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苗族银饰锻造技师。1974年,高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银器加工手艺。1977年,跟随父亲进入社队企业银器加工厂,从事银器加工。1980年至2018年在家中经营银饰加工制作长达三十八年。收徒二十多名,并搜集上百件古老银饰作品,作为样品参展和研究。锻制出了大量银饰作品,销入千家万户。2005年,作品银花帽、银凤冠、银饰披肩被苗族博物馆收藏。2015年,银花帽、银凤冠、银苏珊、针筒被吉首大学博物馆收藏。2010年,参加文化部等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梦里凤凰”银饰作品奖。
何汉沛,1947年出生,男,汉族,广东省佛山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番音乐(佛山十番)代表性传承人。祖父、父亲都是十番队中的组织者,自幼在长辈的指导下练习十番,通晓十番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1962年,加入何广义堂十番会,开始十番表演。多年来担任何广义堂的十番主教练,并于2002年开始组织搜集、整理有关技艺、曲牌、活动照片等资料。为了能让新队员对十番曲牌有直观了解,与专家学者一起研究出“状声学习法”,将以往只能口传心授的曲牌用文字发音来教学。为避免十番失传,带头打破了过去十番技艺只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并组织成立了一个近六十人的表演队伍。
线上展映:
“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七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展映内容还可通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服务网站(https://ich.nlc.cn/)观看。
活动须知:
1、活动过程中,请保持场内安静,将手机等发声装置置于静音状态。
2、为保护知识产权,未经授权,禁止录音和录像。
3、活动中主讲人和活动嘉宾的观点不代表本馆立场。
4、连续报名二次不参加,取消今后报名资格。
5、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贵州省图书馆所有
撰稿:李雨芹、狄凌鹤、冉一栩
排版:王红
一审:黄琴
二审:彭银
三审:黄艳
上一页:【黔图讲坛】文学经典与我们生命的真实关联 ——曹禺名剧《雷雨》的多学科解读
下一页:活动预告 | 阅见阳明:品读南庵次韵,拼搭甲秀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