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周年。为更好地扩大文化遗产日的宣传和影响,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贵州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举办了“古籍修复技艺展示”活动。

古籍修复,就是对破损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进行修补、整理装订、恢复原貌的一系列工作,它需要具备专门的技巧和特殊的技艺,是一门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活动当天,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向公众开放,现场展示了古籍修复技艺、古籍修复用纸、古籍装帧形制、装具、修复工具等。一并展出的还有省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善本古籍,《中华再造善本》中的几部宋本古籍以及省馆三代古籍修复师的修复作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而古籍修复则是其重要内容。贵州省图书馆是全省古籍文献收藏中心,约有古籍25万册,由于岁月更替,不少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约有8万册破损古籍亟待修复。近年来,我馆已完成6000余册古籍的修复,其中国家级善本《闲情小品》、珍稀抄稿本《夏小正》、《鹿仙吟草》等古籍在专业人员精心修复后重现华彩。

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钟海珍主持了活动开幕仪式。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陈琳向参加活动的市民介绍了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并表示,省图书馆古籍库房恒温恒湿,可最大程度保护古籍。若市民有需要,可将收藏在家的古书籍交省图书馆托管。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琴介绍了古籍破损的原因和古籍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活动现场,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李忠峪向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钟海珍捐赠了贵州历史名人李端棻的史料复印件。

展览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参加,引发了公众浓厚的兴趣,观众不断向工作人员提问,气氛热烈。通过此次活动,亦向公众进一步宣传了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的知识,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省古籍保护中心供稿)